师友评谜(“施琅”一谜)
发表日期:2010-03-19 10:01:22
●此地一为别,良人去远方。远去不可见,念念犹思郎(历史人物)施琅 作者:郭少敏
【汕头张红雄评析】
常制谜者,多有此一体会:二字谜底,义短意促,若以会意、别解法构面,往往谜面内容苍白,缺少意蕴。是以谜人喜用拆合之法消纳二字短底,且时见佳作,此谜便是成功的一例。
此谜分部刻划的手法颇为老到。谜面首句扣“王”“也”;第二、三句经抵销后剩“良”“人”“方”。然后,上述各字素组合为“施琅”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,末句暗示谜底“念”时音同“思郎”,这不仅消除了多底的可能性,而且使面句内容更具血肉。
若说此谜的美中不足,便是谜面有诗之形而乏诗之实。倘作者制谜时能兼顾到诗的格律方面的要求(尽管作者的初衷不一定是要写成五言绝句),则此谜当更臻精妙。
【长沙敖耀寰评析】
谜面为自撰的五言诗,有古风“怨归思征夫”的意境。法以形扣、音扣综合成谜。首句“此地一为别”,“ 地、一”实用,“此、为别”提示其应分离,另再组合为“也、王”。第二句“良人去远方”五个字均为实用。第三句以“不可见”将“远去”二字排除。至此,“也、王、良、人、方”五个字素,组合成谜底“施琅”,形扣乃成。末句提音,“念念”别解为“读一读”,“犹思郎”之“犹”为“好像”之意,这个字用得好。因为“思郎”与“施(shi)琅”并非完全同音,只是音近而己。
我觉得此谜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拆字功夫,底面扣合也较为严密。但综观全谜,拆字似有太零乱之感,二句和三句字素的排除显得不够自然,有做作之嫌。三、四句在诗韵上不协,不然就是一首“五绝”了。然而瑕不掩瑜,仍不失为一条好谜。
【澄海潘洁妹评析】
唐诗有“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”句,此谜题面句意,即取于此,一气呵成,道出闺中妇女心怨。谓其以貌取胜,正得其宜。
成谜时,运用离合、提音之法。先以“地”与“一”离合为“王、也”,以一“别”字关映,颇见趣味。二句与三句,“远去”两字经抵销而成“良、人、方”三字,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,运法极其自然老练,五部分字素合成“施琅”,虽排列凌乱,而扣合有力,臻妙境处,只是“念念”读之,犹如“思郎”,盖因“思”“施”音近,用一“犹”字,极见字之真态,令人折服。
此谜以散入妙,以整见奇,两法并用,准确逼出谜底,堪称佳构。然白璧微瑕,以“施”字右上角之斜“人”,非端正之“人”,若能从它字取出这个字素,融合成谜,则更上层楼。
【漳州吴熙评析】
谜面为自拟,似为五言诗,但平仄不拘,第三句吏为五个仄音。但作为自拟谜面,情致缠绵委婉,柔肠百折,仿佛是妻子相送丈夫去远方, 长亭相别,念兹在兹,久久不能忘怀。拟句流畅通顺,是为方家手笔。
在扣合上,本谜以离合增损和提音法结合。首句中分出“土一也”(“别”字起分离作用,不为闲字),次句与三句中抵销“去远”二字, 余“良人方”,从而组合成“施琅”二字,第四句“念念”表示提音,“施琅”读音如“思郎”。全谜细致周到,并无闲字,如:“别”“不可见”“念念”等皆各司其职,可见作者用心良苦,一丝不苟。
离合法做到像此谜面句优美流畅,离合清晰,照应周全,庶可避免支离破碎之病矣。 |